探访中国航空试飞“国家队”:如何实现量变与质变? 快讯

(记者 李纯)近期于中国内地上映的电影《长空之王》让公众目光再次聚焦飞行试验。近年来,中国的科研试飞水平上升到新的阶段,航空试飞实现跨越式发展,背后是科技创新带来的驱动力。

正值国防科技工业科技创新大会在陕西省西安市举行之际,中新社记者走进位于西安的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(以下简称:试飞院),探访这支航空试飞“国家队”如何依靠科技创新实现量变与质变。


【资料图】

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创建于1959年,是中国唯一经过国家授权的国家级飞行试验技术研究机构,主要承担军用飞机、直升机、航空发动机、机载设备等航空产品的鉴定试飞及民机适航审定试飞等工作。百余型飞机、数十型发动机、3000多项机载设备先后从这里走出“考场”,飞上蓝天。

提质增效是试飞院近年来发展的亮点之一,一个直观的变化在于试飞任务量的快速增长。

就在本月28日,C919国产大飞机完成了首次商业航班飞行。去年试飞期间,4架C919飞机来到试飞院“赶考”,短时间内就完成了多项关键试飞科目。

试飞院科研管理部副部长方自力介绍说:“近些年,试飞任务的体量与规模有了巨大的增长,对我们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。”

试飞工作如何实现“量变”提出的更高要求?科技创新成了试飞院有效应变的“不二法门”。

“我们一直在探索5G技术在试飞工作中的转化。”试飞院测试所课题主管郭世伟表示,目前,科研人员已经运用5G技术实现了试飞数据在线下载,飞机在云端时便可将数据高速传输至“云端”,改变了以往飞机落地后再上机“拷数据”的方式。

与此同时,试飞工程师还将部分算法上传,大大节省了后期飞行数据的处理时间。

试飞是航空工业体系的最后一道关口,运行周期长,经历环节多,面临风险大。在工作量大幅上涨的情况下,如何同时把控住试飞工作的“效率关”和“质量关”更显重要,突破口同样在于科技创新。

在机库中,中新社记者看到航空维修技师正在使用无纸化的MRO管理系统。只需一块巴掌大小的屏幕,机务人员就可以对本岗位的全工作流程进行跟踪管理,查阅相关工作记录。“不需要拿着很多纸质工卡到现场去工作,很便捷。在工作过程中,包括图片、文字,都能实时看到。”

“MRO管理系统是试飞机务保障模式创新的一部分,”在试飞院机务部工作的黄准说,“经过几年保障模式创新实践,保障效率总体提升25%以上,对于新质维修技术应用,我们也已经走出了一条属于新时代的变革之路。”

进入21世纪以来,试飞院见证了中国飞行试验在机型领域的多项突破,包括完成向舰载试飞的跨越,开拓无人机试飞领域,实现民用飞机全面、完整、系统的试飞等。一大批新型飞机、发动机等航空装备完成试飞,获得飞上蓝天的“许可证”。

面对国家发展的客观需要,中国开启数字化、智慧化试飞模式,与世界先进水平接轨。从“望尘莫及”到“望其项背”,再到“并驾齐驱”乃至“局部领先”,科技创新已成为中国飞行试验发展的驱动力,将为更多中国自主研制的航空装备铺就通天路。(完)

关键词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