献出的血液都去哪儿了


(资料图片)

电视剧里常常上演这样的剧情:主人公突发意外被送进医院,需要紧急输血,其他人争先恐后毅然献血。于是,一间房、两张床,一个人的血一点点流出,注入另一个人的体内,主人公成功得救。那么问题来了,很多人无偿献出的血真的是这样被再利用的吗?一个人的血流进另一个人身体里,仅靠一根输血管就可以搞定了吗?6月14日是第20个世界献血者日,记者采访了西北妇女儿童医院输血科专家,走进献血背后的故事。

众所周知,由于血液无法人工制造,临床上的血液都是来自于健康适龄公民的自愿捐献。每捐出一袋血,大约能救活3至4个病患的生命,因此献血是件非常有意义的事。输血科史小莺医生告诉记者,给患者输的血并不是全血(即公民献的血液)而是成分血。全血的有效成分是红细胞、血浆蛋白和部分稳定的凝血因子,其主要功能是载氧和维持渗透压。

“事实上,全血并不‘全’。”史小莺解释说,“全血不全”是因为血液保存主要针对红细胞的特点而设计,在(4±2)℃下只对红细胞有保存作用,而对白细胞、血小板以及不稳定的凝血因子毫无保存作用。血小板需在(22±2)℃振荡条件下保存,4℃静置会使血小板聚集,效果减弱;白细胞中对临床有治疗价值的主要是中性粒细胞,在4℃保存最长不超过8h;凝血因子V、Ⅷ不稳定,需在-20℃以下保存其活性。全血中除红细胞外,其他成分均不浓、不纯、不足一个治疗量,因而疗效差。如果直接输注全血,易发生不良反应。

既然输血要输成分血,那么我们献出的全血都去哪里了?记者了解获悉,当健康适龄公民完成献血后,医护们采集完的血液将被送到血液中心进行检测和分离。除少部分会保留为全血外,其余将被分离为各种血液成分用来救治不同疾病的患者。“根据国家规定,临床用血原则为‘缺什么补什么’。临床上使用的成分血,是全血通过离心、自动化分离等方式将红细胞、血浆、血小板等有效成分单独分离出来而制成的高浓度、高纯度血液品种,它们的作用各不相同,可以更有针对性输给不同症状的患者,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。”史小莺说。(记者 王江黎)

关键词: